主动熬夜、难以入眠、频繁早醒……在睡眠问题上,许多人或多或少地遭遇着各种“bug”。近期,一种名为“碎片化睡眠”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,甚至有人称其为比熬夜更可怕的存在。
“碎片化睡眠”,顾名思义,是指在晚上睡觉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多次中断或醒来。与短暂且可能不被记住的“微唤醒”相比,这种睡眠的特点在于我们能够非常明确地感知到醒来,并且每次醒来后都需要费尽力气重新入睡。
48岁的市民马女士向记者透露,这种反复折磨让她在睡梦中根本无法得到休息。特别是在一些重要或激动人心的事件前夜,很多人都会因激动而难以入眠,每次醒来发现时间只过去了一两小时。此外,那些照顾新生儿或值夜班的“打工人”也更容易出现长期的“碎片化睡眠”。
那么,夜间频繁醒来是否对人体有害,是否真的如网友所说比熬夜更可怕?专家给出了答案。睡眠的生理周期分为思睡期、浅睡期、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和快速动眼睡眠期四个阶段。只有在第三、四阶段,即真正的有效睡眠阶段,血压、心率才能达到一天的最低状态,此时会排除体内代谢产物,使肌肉放松、解除疲劳。同时,在睡着后,大脑里的血液会周期地流出,脑脊液趁机“冲刷”大脑,清除大脑中的毒素,实现清理大脑“垃圾”的过程。此外,深睡期脑内的海马结构还会合成记忆所需的记忆蛋白,完成记忆存储的工作。
然而,“碎片化睡眠”中,人们无法进入深睡眠期,而是处于思睡期和浅睡期,因此频繁醒来并不能达到解除疲劳的目的,不利于大脑清理垃圾,也会对身体代谢造成影响。长期如此,容易导致白天嗜睡、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,甚至可能诱发代谢、认知、心血管和免疫等系统毛病。
面对“碎片化睡眠”或其他睡眠困扰,我们又该如何调整呢?电商平台上的各种“睡眠神器”如白噪声睡眠仪、经颅微电流刺激睡眠仪等是否有效?专家表示,对于睡眠问题,主要分为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两种途径。对于没有器质性疾病的人,通常建议尝试非药物干预,如营造必要的睡眠环境,避免强光刺激和噪音干扰。
白噪声的原理是通过形成反复同样节律的刺激,对大脑产生催眠效果,辅助睡眠。
转自: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 来源:哈尔滨日报
注意:以上内容基于所给信息重新润色和改写,不保证所有信息的准确性,请读者自行判断。同时,请注意,关于“碎片化睡眠”的严重性和影响,以及任何关于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建议,都应以专业医疗机构的意见为准。